一艘重大件运输船遇强浪载重过大导致动力不足,无法自立前行,船身剧烈摇晃,最终在基隆港附近搁浅。
这艘船舶装载了三台大型集装箱起重机,共有17名船员,事发时船员被困船上,最后船长宣布弃船,并悉数获救。
10月14日,中国台湾基隆港西岸20号码头,这艘重大件运输船就已发生过重大事故。该船在靠泊码头时不慎碰撞到岸上原有的桥式起重机,导致后者倒塌并严重破损毁坏,现场多个集装箱被损坏,所幸无人员受伤或死亡,但经济损失可能高达3亿元新台币。
船舶出海航行遭遇的重大意外主要可大致分为四大类:沉没、倾覆、触礁和搁浅。其中,搁浅算是损害程度相对最轻的一种。但是现在大型船舶一旦严重搁浅,即使不当即损毁,也会极度影响船身的正常状况,最终大多数严重搁浅的船舶寿命极大缩短,甚至会导致没办法接着使用而彻底报废。
当船只不幸搁浅,其船底与坚硬的水底发生接触,此时,船只不再能完全依赖水的浮力来支撑其庞大的身躯。若要尝试恢复船只的机动性,所面临的挑战已不单单是水的阻力那么简单。船只的巨大自重,此时转化为一种难以克服的分力矩。在这种情况下,船只需要借助外力的牵引,以强制的方式脱离潜水区域,使船底与水底的硬物分离。或者,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耐心等待自然涨潮的力量,让水位上升帮助船只脱困。此外,还可以通过挖掘船底的泥沙来减轻船只的负担,但这一些方法既耗时又费力。
航行中的人为过失往往源于船只负责人的错误判断或驾驶员的配备不足、疲劳驾驶等。在紧张的避让操作中,驾驶员可能全神贯注于操控船舶,而忽视了船位的微妙变化。此外,如果船舶未能保持充足的富余水深,未能最大限度地考虑船体下沉和潮汐变化的影响,就可能因为对水深的误判而搁浅。
错误判断造成的重大搁浅也早有先例,2020年2月24日,一艘悬挂马绍尔国旗的超大型矿石运输船搁浅全损。调查报告称,主要是船长错误决策、偏离船只航线计划的指令,最终将船只带到一个人迹罕至的沙洲区域,造成巨轮搁浅全损,最终被人为凿沉。
汛期的到来使得水位大幅度上升,原先在枯水期露出的岸边可能转变为航道。此时,许多助航参照物被水淹没,对于依赖这些参照物航行的小型船舶来说,易产生错觉和误判。在盲目追求靠近岸边以节省航程的过程中,小型船舶可能会不慎搁浅。
对于那些需要进出河口的船只,如西方角等地的船舶,如果未能在高水位时进入,就容易被急流推向岸边,增加了搁浅的风险。水流的强劲和水位的选择错误,是导致这类搁浅事件的常见原因。
船舶的主机、辅机、舵机等关键设备,在遭遇船体受损、保养不当或操作失误的情况下,都有几率发生故障。这些故障可能会引起船舶失去控制,无法按照预定航线行驶,最后导致搁浅。
船只负责人和船员是航行安全的守护者,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对船舶即将航经的水域进行细致地了解和掌握。这包括对水域中的浅滩、岔河口、弯曲狭窄的航道以及其他重要的通航要素做全面的学习和认识。
在船舶启航之际,应确保船舶的操作性能处于最佳状态。这不仅涉及到对船舶机械的按时进行检查和维护,还包括对装载量的严控,严禁超载。超载不仅会降低船舶的稳定性,还会增加搁浅和碰撞的风险。小型船舶航行时不要过分贪边航行,以防搁浅。
在推荐航路行驶或沿通航分道右侧边缘行驶时,船员们应当预留足够的富余水深,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潮汐变化和水深波动。在必要时,应开启测深仪,以实时监测水深,确保船舶始终在安全的水深范围内航行。
随着对搁浅原因的深入了解和对防范措施的严格执行,可以明显降低船舶搁浅的风险。船只的安全航行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依赖于船只负责人和船员的专业素养。因此,作为航行安全的守护者,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通过预防为主、科技辅助、人员培训和应急准备的多管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搁浅事故的发生,保护船员的生命安全,保障货物的顺利运输,同时创造安全的海洋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