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海盐博物馆,似乎置身于一个关于盐的国际。馆内陈设着各种与盐有关的物品,从古代的盔形器、石权到现代的盐业出产东西,无不展现着盐文明的博学多才。
“长芦盐场是我国海盐产值最大的盐场,产值约占全国海盐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渤海新区黄骅市则是长芦盐场的主产区,自古有着鱼盐之利雄全国的优势。渤海新区黄骅市内具有国保单位海丰镇古制盐遗址,曾有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是当时长芦盐场煮盐的基地。”河北海盐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介绍,“河北海盐博物馆起先仅仅黄骅市博物馆的一个盐业展厅,后来跟着文物的继续不断的添加、陈展的提高改造,于2009年10月25日正式建成为河北海盐博物馆,是河北省内首家也是仅有一家盐业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以《天工开物我国盐史》为主题,分序厅、华夏盐踪、鹾卤黄骅3个部分。走进序厅,一幅幅生动的浅浮雕映入眼帘,分阶段地叙述了我国4个主要与盐有关的传说、故事,并展现了我国盐史上的20件大事和我国今世盐业散布状况。
华夏盐踪展厅从盐业考古方面,展现了我国盐业出产从煮海为盐到晒制的打开前史,纷繁复杂的历代盐政、盐战,五光十色的盐文明等内容。“这个展厅主要是经过先进的多媒体技能,展现了海南砚晒、浙江板晒、长芦滩晒、芒康晒盐、乾隆下江南等场景,形象地再现了我国古代盐业出产的盛况,并表现了盐商阶级对我国修建及文明的影响。”张宝刚说。
最受游客欢迎的是鹾卤黄骅展厅,这儿展出精巧文物136件、制盐东西20件,分为“盐官古县”“万灶煮海”“玉屑天成”“渤海盐歌”4个部分。展厅以黄骅盐区史料为主,辅佐周边长芦盐业有关的材料,选用展板、浮雕、雕塑、沙盘、多媒体、动漫、半景、全景等表现形式,追溯了黄骅两千多年的盐业史,从盐考古、盐出产、盐文明、盐方针、盐业革新等多个视点,细致入微地再现了黄骅盐业在我国盐业史上的主体位置和对当地、国家的巨大贡献。
在做好馆内文物补葺维护的一起,渤海新区黄骅市还致力于深度发掘盐文明的前史内在,打开学术交流。前不久,一场有关“盐文明”的学术研讨会在渤海新区黄骅市举行,80余位专家学者环绕盐文明学术研究、盐业考古、盐业场馆陈设展览、展品搜集、社会教育、文创开发、文旅交融等主题打开研讨。会议收到论文58篇,并汇编成集,学术效果丰盛。会上,全国盐文明场馆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穆家良和妻子张萍还向河北海盐博物馆捐献了76件盐业文物和文献。
“文物是前史的见证,也是文明的载体,这些宝贵的盐文明藏品,进一步丰厚了收藏。”张宝刚说,现在,河北海盐博物馆成为各院校打开研学的抢手“打卡地”之一,年平均招待游客20万余人次,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省级科普基地”“河北省科学素质教育基地”“河北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AAA级旅行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